毛泽东的“半字师”属子虚乌有 有人称是毛泽东诗词的“半字师”,果有其事否?
有梅白先生,1988年“春秋”杂志第一期发表“毛泽东几次湖北之行",第一次说到“"半字师”。即毛泽东从湖北赴湖南上韶山,其间单独与梅白切磋谈诗。其七律“到韶山”起句初云:“别梦依稀哭逝川”,毛自觉"哭"字不协,反复思索。梅白当面建议试改“咒”字,毛大为赞赏,称其为“半字师,”即后来的所见的通行版本。
此说因涉及领袖诗词,兼有意趣,流传甚广。但经不起细辨、考证和推敲。时任中共中南局第二书记、湖北省委书记、后曾担任中宣部长、也是做过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王任重对此坚决否认。王于1989年第一期《春秋》杂志著文,指梅白"满篇谎言、说谎骗人。”还挑战说,“如果他有勇气,就由他自己作出说明吧”。但是梅对王文始终未作回应。而后于1992年去世。
许多专家研究和历史档案证明:第一,梅白时任湖北省委副秘书长,以他的的地位,没有可能单独与毛泽东促膝谈诗;第二,关于毛泽东行程的档案纪录和身边工作人员人员回忆,都不记此事一言一语;第三,毛泽东从湖北到湖南韶山,其行程细节安排,王任重是第一知情人,他对此截然否认。而梅白不可能越过王任重;四,梅白回忆细节有随意之嫌,例如他见到毛泽东与卡斯特罗倾谈武装革命等,纯系杜撰一卡斯特罗根本没来。这些,无可辩驳地否定了“一字师”之说。
客观地说,梅白先生有才。他知识较丰,有不少著述。文革中遭受迫害,写了不少有风格的诗。但自言毛泽东的"半字师"确难成立,且已被事实驳倒。
否认"半字师",不是说毛诗无懈可击、不可更改。他曾多次写信给郭沫若、臧克家等等,希望对自己诗“予以笔削”,也曾根据普通人的建议改过一些字词。实有几位“一字师”。此中真伪,明眼可鉴!